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声声慢
│《声声慢》信息技术设计.doc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
│批注微课.mp4
└─拓展资源
声声慢.ppt
配乐.wma
浅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doc
声声慢(吕中朗诵).mp3
声声慢朗读.mp3
诗歌的意象.ppt
文档批注.doc
走近易安.ppt

  《声声慢》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紧紧围绕新课标理念,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思考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心理承受力。诗歌被称为“文学金字塔的塔尖”,要登上这个塔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对高一的学生来说,就更有难度了。针对这一情况,我用旧知识做铺垫,以简单的问题做引导,采取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到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
  本课先从诵读入手。诵读是感受诗歌魅力的锁钥,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格律与节奏之美。接着品读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通过品读意象,可以窥视诗人的内心世界,探究词作的思想内涵。一篇好的作品,不但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还要有高深的思想内涵,也只有理解了深刻的思想,也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人。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点评、练习、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当堂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2、通过品读意象、词句,学生能用准确地语言评价词人复杂而痛苦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导入
  跨越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徜徉在中华民族这个诗歌的国度里。蔚为壮观的宋词是高峰峻岭,需仰视才见。而登峰造极者,当推山东的骄傲——李清照。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极致,她的词作,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词二首》的世界,来体味她的乱世词心。(播放吕中朗读,营造氛围)
  请同学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展示)
  一、展示预习成果
  1.选小组代表利用PPT简介作者。(5分钟)
  二、朗读,感知情感(10分钟)
  老师:要体悟诗词作品中的感情,得从朗读入手。朗读是感受诗歌魅力的锁钥。通过朗读,可以感受诗歌的格律与节奏之美,可以理解诗意,进而体悟情感。我先给大家朗读第一首《声声慢》。(配乐朗诵)
  请同学们和着音乐自由朗读两边。
  哪位同学主动起来给大家秀一下?(学生朗读,教师、学生点评)
  有感情地齐读。
  三、研读,深入分析(20分钟)
  问题:1、通过朗读同学们体悟出词人的情感了么?谁能起来试着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
  2、词中哪些词句最能表达她的这种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首句用七组叠词描绘了一个心神不宁、郁郁寡欢的愁妇形象,一层一层地渲染了词人的愁苦心情。词人内心空虚,试图寻找精神安慰,却什么也找寻不到,环顾四周,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一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女词人空虚、孤独、寂寞、凄惨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说这一连串的情况,不是一个愁字能概括的了的。说明她内心有很多的愁。
  尾句,与首句呼应,把主人公的愁情推向了最高峰。“怎一个愁字了得”是感叹,也是反问,说明主人公在这个“愁”字之外还有更广泛、更幽深的愁情,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崔娟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声声慢》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本节课就从诵读入手,以意象为鉴赏对象,分析诗的意象美、画面美、意境美,进而探究词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学会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诗歌,但很多学生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并不能体会其中的美,更无法做到准确的鉴赏。而一说到鉴赏,很多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潜意识里封闭了鉴赏的积极性,形成越害怕越读不懂的恶性循环。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诵读量少,不能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二是找不到读懂诗歌的切入点,对解读诗歌的关键词不甚明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做到“书读百遍”,那么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如何读懂诗歌入手,让学生学会读懂诗歌的方法,而掌握诗歌意象则是读懂诗歌的有效途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当堂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2、通过品读意象、词句,学生能用准确地语言评价词人复杂而痛苦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环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