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570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一、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写作背景。
  二、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三、学习领悟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能当堂背诵全词。
  【学习重点】
  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探究辛弃疾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
  【学习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词人悲壮的内心世界,领略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学习】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说起英雄,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帝王、将相、豪侠。今天我们一起致敬一位爱国英雄,一起走进他的千古绝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__幼安__,号_稼轩__,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_豪放__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__苏轼__合称“苏辛”,与_辛弃疾__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与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二)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作者当时已66岁。1204年,宰相韩侂(tuō)胄(zhòu)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调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当时是抗金的前线,辛弃疾一上任,努力做好北伐准备,并且认真分析了北方的情况,认为蒙古已经崛起,金内部矛盾纷起,政权必乱必亡。但他又认为,南宋要想取得北伐胜利,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并建议起用老将重臣。但很快他便发觉韩侂胄之流的抗金目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毫无北伐复国之义。辛弃疾恢复大业宏伟愿望彻底落空,登上北固亭,联想起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经历,对照自己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解释下列词语。
  ①风流:_________②金戈铁马:__________③气吞万里:___________
  ④草草:___________⑤赢得:_______________⑥北顾:_____________
  ⑦烽火:___________⑧可堪:_______________⑨凭: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学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