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20字。
《项脊轩志》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比如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陆游的“老学庵”、沈从文的“窄而霉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一、文化常识
作者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八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1506年 1岁 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 5岁 开始读书
1513年 8岁 丧母
1528年 23岁 娶妻魏氏
1533年 28岁 丧妻
1540年 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 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 63岁 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 65岁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 66岁 病逝
成就: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主要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沧浪亭记》等。
今有《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
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
解题:
项脊轩,书斋名,有双重意思: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
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义。
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听名家朗诵,理解本文
三、文白对译
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译文:
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得下一个人居住。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灰尘泥土向下渗漏,雨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