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30字。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烛之武高超的雄辩技巧。
2、通过朗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气,体悟人物的性格。
3、感悟烛之武以国为重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曹操在《观沧海》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们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与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课文的字词。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烛之武退秦师》,通过品味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同时领略烛之武高超的雄辩技术。
2、穿越时空,回春秋
1、本文的题目叫《烛之武退秦师》,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题目呢?
明确:题目的意思是“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
2、那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呢?
明确:“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此时此刻,你若站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地上,作为郑国的一员,你会有何感受?并试着读出来。
明确:秦晋两军分别驻扎在郑国南北,来势凶猛,大战一触即发,郑国危在旦夕。请同学们用低沉急促的语气再现这种兵临城下的危急情形。
3、情景朗读,品人物
1、面对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危急局势,郑伯是如何应对的呢?从中看出郑伯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明确: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准备任用烛之武去劝退秦师。在遭到拒绝后,郑伯对烛之武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国也。”“是寡人之国也”表面上看郑伯遭到拒绝后大度宽容,屈尊自责,勇于承认错误。“求子”一词也显出他把姿态放得很低,是个礼贤下士的国君。但是“今急而求子”则说明郑伯是国难当头,临时求贤。
在第一段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当年晋文公重耳因骊姬之乱流亡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就曾劝说郑文公要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之语反驳。不仅如此,在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中,郑文公还背叛了自己的盟军。从这两个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郑伯的目光短浅、朝三暮四,言而无信。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在国难当头之时,又以国家大义对烛之武晓以利害。但这句话在烛之武拒绝后说出,难免有委婉的威胁意味,这也是对烛之武推辞的不满。
2、佚之狐是慧眼识珠的伯乐吗?请从文中找佚之狐的言行,认真思考一下。
明确:表面上看他推荐了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