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320字。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理解融情于景、事细情深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增进对眷恋家园这一民族心理的理解。
  【课前预习】
  1.知人论世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明代散文家。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六十岁时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病逝。崇尚唐宋古文,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
  嘉靖十九年(1540),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归有光虽然“八上公车而不遇”,但始终不愿甘休。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时终于中了三甲进士,这时他年已六十。满腹诗文经义,一心想为国出力的归有光虽年已花甲,壮志依旧未衰。
  贡献: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震川集》《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2.写作背景
  项脊轩,书斋名。因其远祖归道隆住在太仓项脊泾而命名。归有光为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固然因其狭小,如在项脊之间,但他也把“项脊”作为别号(自称“项脊生”),追念先祖归道隆的情感也十分明显。他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然而,他幼年丧母,少年科场失利,家庭衰败,中年丧妻,隐痛重重。一生一波三折,35岁才中举人。项脊轩牵系着家族的许多事,它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项脊轩是作者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结,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是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这一特点在《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课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